暖瓷

也许我们是陌生的——记《无声告白》

只看了开头便完全被吸引了:莉迪亚已经死了,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,——所有爱她的人,和所有漠视她的人。我以为这是一个萦绕全书的谜题,却没想到在故事进行到第一章的结束,莉迪亚的尸体便被发现了;她被捞出湖底,击碎了希望她还活着的人们的愿望。

为什么要这样写呢?引用一段找到的资料:

这(也)是她历经四稿后最终做出的调整。“最后一稿的时候,开头这句话才定下来,前面的几版草稿都是这样开头的:‘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莉迪亚去了哪里’——调子完全不同,一个是揭示真相,另一个隐瞒真相。但我觉得,读者一上来就需要真相。否则,重点会变成莉迪亚是死是活,而到底发生了什么——为什么发生——是小说的重点。”对于伍绮诗而言,这种直率的开头是她所追求的,“有种一下子摊牌的感觉”。

于是故事就这样展开了: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会发生?作者以细腻的文笔,不断在角色间切换视角,抽丝剥茧的回答着这两个问题;这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,这个为文化冲突所折磨着的家庭,对于我们来说,本该是充满了距离感的,却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其中,为他们而揪心、为他们而欢喜,还从他们的不完美中反观了自己。

他们的故事开始时很美,他们,玛丽琳与詹姆斯。

玛丽琳在与詹姆斯第一次见面、也是他第一次授课的那天,吻了他。他是老师,她是学生,而他的脸红了起来。多么可爱的相遇。故事的开始总是浸在蜜里,相爱让他们忽视了身份与人种的隔阂,母亲的反对也没能拆散他们,可是后来呢?我们跳过一些情节去看他们的后来。怀孕使玛丽琳没完成学业就步入了婚姻,他们很快有了两个孩子,而玛丽琳渐渐发现家庭主妇的生活不能忍受,直到被丈夫背叛、又被孩子抛弃了的母亲孤零零的死去,她无法再忍受自己的一事无成,开始了离家出走完成学业的路途;而命运再次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,——她又怀孕了。詹姆斯和孩子们都为玛丽琳的归来而开心不已,好似能将各自心上种下的不安统统掩盖。莉迪亚的悲剧却从此开始了——小小的她下定决心要听妈妈的话,不能再让她离开;而詹姆斯充满感激的欢喜背后,又是怎样的千疮百孔呢?——他们都曾被抛弃。

一晃又是好多年,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,家人之间却离得越来越远。莉迪亚当年偷偷在心底许下的承诺,成为了禁锢自己的枷锁,她要向母亲证明自己如她期望的那般热爱学习,要向父亲表现她很好的融入了集体。——这如何不是我们很多人的经历呢?

詹姆斯和那个黑头发的助教是不知不觉亲近起来的,他没有察觉这种亲近有何不妥,所以在女儿面前毫无避讳;可莉迪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沉甸甸的压在心上。在发现莉迪亚尸体的那天,詹姆斯第一次身体出轨了,失去最爱的女儿的他需要安慰,而玛丽琳不但安慰不了她,还不断地刺痛着他,好像伤心的人只有她一个……他在那具和他相似的身体上找到了安慰。

没有人知道莉迪亚溺亡的始末,伤痛还未平息,生活却还是渐渐走上正轨,直到,詹姆斯和情人的关系被玛丽琳发现。漫长的压抑之后,我以为爆发会带来毁灭,却不想自己低估了爱情。他们之间是有隔阂,是有误解,可是彼此相爱啊。在作者的笔下,长久的压抑和剑拔弩张之后,所有人都顺理成章的和解了,他们拥抱着彼此,是否便可以对抗外界的不解与“敌意”?他们是家人啊,不是彼此的枷锁,而是彼此挣脱枷锁的力量。

回过头去看看封面,原来那就是故事的谜底;封面上写着: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死亡,其实并没有那么绝望,在扑朔迷离、温情脉脉,以及漫长的压抑之后,结尾的表述是明亮的,满天星斗照亮了莉迪亚最后的时光,爱她的人们终于,终于真正了解了她。你看啊,她解开了枷锁后的心,愉悦的跳动着,好似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,——虽然路遥马亡,终无法到达。

可是,春天总会到来啊。

(另:本文是梳理了故事的明线,其实暗线也很精彩,剧透够多,没有提及的汉娜、内森和杰克,留点空白。)

 

评论
热度(9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设计师,思想体系建立中。。。

© 暖瓷 | Powered by LOFTER